寧蒗縣永寧鎮(zhèn)瓦拉壁村是一個典型的摩梭村落,家家戶戶保存著祖母房、經堂和木楞房等摩梭傳統(tǒng)建筑,至今仍保留著相對完整的摩梭生活習俗。

阿七獨支瑪用麻線紡織制作手工藝品。(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摩梭婦女善于用麻線紡織制作服飾、手工藝品等,不過,隨著一代代老人相繼去世,傳統(tǒng)的手工紡織技藝不斷流失。出生于1964年的阿七獨支瑪卻幾十年如一日,堅持傳承著摩梭民間瀕危的傳統(tǒng)手工紡織和服飾制作技藝,收集整理了12個摩梭紡織傳統(tǒng)圖樣、創(chuàng)新出各類具有摩梭特色的織品,默默堅守著古老的摩梭手工紡織文化記憶。

阿七獨支瑪摩梭非遺博物館里的紡織手工藝品。 (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走進麗江中國西部研究發(fā)展促進會會員單位阿七獨支瑪摩梭非遺博物館,只見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阿七獨支瑪正坐在木質織機前忙碌著,伴隨著織機發(fā)出的節(jié)奏聲,她的手指在經緯間翻飛,多色棉線交織成繁復的菱形紋樣,簡單的麻棉線瞬間被編織成絢爛的“彩虹”。 
阿七獨支瑪向客人展示紡織手工藝品。 (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阿七獨支瑪說,“老一輩人留下來的編織紋樣很多,但是我們注冊下來的商標里面,只有12個圖案?!?/span> 2003年,阿七獨支瑪開辦了手織廠;2008年,以“阿七獨支瑪”命名的商標注冊成功。在阿七獨支瑪看來,每一件紡織品一定要用摩梭人世代相傳的麻棉線,才能織出手工的溫度。在保持傳統(tǒng)技藝的基礎上,阿七獨支不斷創(chuàng)新,推出了適合現(xiàn)代審美需求的工藝品。 摩梭人12個非遺傳承紋樣。(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瓦拉壁村有67戶431人,是一個擁有歷史悠久的古村落,至今保留著濃厚的摩梭傳統(tǒng)風貌。十幾年來,在阿七獨支瑪?shù)挠绊懴?,村?60多名婦女從事手工藝,最多的時候,周邊幾個村落從事工藝的婦女達到900人。阿七獨支瑪還先后被評為麗江市民俗民間工藝繼承人、云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 阿七獨支瑪摩梭非遺博物館被評為“云南省非遺工坊”。(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如今,每年到訪瓦拉壁村的游客約5000人。阿七獨支瑪通過“體驗 交流 互動”的模式,讓游客參與手工紡織、皮革盔甲制作、摩梭傳統(tǒng)繪畫等傳統(tǒng)手工藝體驗,變“流量”為“留量”。 
阿七獨支瑪摩梭非遺博物館里的紡織手工藝品。 (麗江融媒記者 趙麗軍 攝) 隨著品牌影響力的提升,阿七獨支瑪摩梭非遺博物館還有不少高校的學生、老師過來研學。該館現(xiàn)有17名非遺傳承人和45名手工紡織婦女,先后被評為 “麗江市非遺工坊”“云南省非遺工坊”“云南省新的社會階層人士統(tǒng)戰(zhàn)工作實踐創(chuàng)新基地”,其黨支部先后獲評 “麗江先鋒”“寧蒗縣先進基層黨組織”等多項榮譽。